积极落实安置帮教措施 实现释解人员“三有”“三安”
 

                                   东港市委政法委  王喜波 孙敬愚                       

    东港市马家店镇党委、政府从稳定大局出发,积极落实安置帮教措施做好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曾受到省市乃至中央综治委的表彰。尤其是对近三年来回归社会的48名刑释解教人员,落实了“四包一”的安置帮教措施,实现“三有”标准,达到“三安”目的,使重新犯罪率控制在3%以下,安置就业率达到98%以上。继续保持了中央综治委授予的安置帮教工作先进集体和辽宁省司法厅授予的综治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提高认识,强化对安置帮教工作的领导。

    马家店镇下设14个行政村,近1万家农户,3万多人。。针对新形势下刑释解教人员流动性大,外出打工多,就业难的新特点,党委政府清醒认识到今后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为此,他们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认真分析,一致认为,以往所取得的成绩决不能一劳永逸,完事大吉,永保平安。释解人员这个群体虽占人口比例较小,但其影响却不容低估。如果安置帮教工作脱教、失控、跟不上去,很容易出现反弹,甚至出现“二进宫”、“三进宫”,将会给社会带来新的危害。所以,对这项工作丝毫不能放松,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善始善终地抓紧抓好,抓出新成绩,为创安建设做出贡献。

    在统一认识基础上,主要是进一步抓了三项工作。

    第一、进一步完善了组织机构。明确由人大主席和党委副书记牵头,综治、公安、司法、妇联、共青团、组织、宣传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机构。下设“安置帮教”协会,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副书记为会长、综治、公安、司法等部门负责人为副会长。在14个村里设置由支部书记为组长,吸收妇女、共青团负责人参加的安置帮教领导小组。在148个村民小组设立信息员,主要负责反馈工作。这样来,在全镇上下形成了竖到底、横到边的工作网络。

    第二、进一步完善了规章制度。主要有例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各种例会,镇协会一般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主要研究出现问题解决措施,各村、单位例会重点是交流信息反映情况,总结好的作法,以推动面上工作;走访制度,主要对所包的帮教对象家中了解情况,特别是对一些重点人和事必须坚持走访制度。通过走访,了解他们思想,工作和家庭情况,发现有不对头的地方,及时疏导解决,将问题消除在萌芽之中,同时还可以随时随地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2010年秋,镇机关干部在走访油坊村一名释教人员时,发现他找活干,便介绍到村酒厂上了班。

    第三、进一步完善奖励政策。每年年初,在制定全镇工作计划时,都将安置帮教工作纳入整体工作目标之中,并同镇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起钩来,鼓励有突出政绩者。在过去几年中,已有四名镇机关干部被评优,晋升一级工资;在村级有14名干部得奖金500元;在社会上有3名“三老”人员获300-500元不等的奖励。西尖山村帮教干部于拥军因业绩突出,先后被省市授予优秀调解干部,其先进事迹三次在东港通讯见报,两次在市级会议上交流,被广泛传为佳话。

    二、明确责任、落实“四包一”措施。

    马家店镇每年回归社会的刑释解教人员都在10名左右。为了能及时将这些人员接受下来安置好,镇安置帮教协会根据上级司法部门转来监狱方面的释解通知书对号入座,找到本人,并逐个登记造册,祥细采集个人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刑释解教时间、所犯罪错及婚姻状况、家庭人口等。掌握了这些人的底数,根据每个人具体情况,镇协会对近三年来回归社会的48名释解人员采取分类排队,因人施教,明确“四包一”措施。

    所谓“四包一”,实际上是来自从官方到社会四个方面力量,共同对其中一个帮教对象实施从上到下、从镇到村、从组到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展示、系统管理、规范程序,全程帮教。

    一包是镇机关干部包。由8名党政领导和28名机关干部负责对分布在14个村1个单位的48名刑释解教人员包教,主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定期找他们谈心,了解思想动态,及时解决他们思想上一些问题,以巩固和强化其在监狱或劳教所改造成果。使他们真正获得新生。车景东系马家店镇双山西村村民,多年前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缓,因其在狱中表现突出,减刑后被判18年,于2010年10月出狱,当初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如今已是不惑之年。出狱后的车景东对自己的将来很是茫然,自己想干点什么,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包村干部王传毓得知此事后,找其谈心,得知他想利用在狱中学到维修电脑技术开一家电脑维修店,却碍于店面、资金等一系列原因而停止。积极帮他在镇内找了一个店面,谈好了租金,并请人免费给他做了一幅匾额,金盛电脑隆重开业了。车景东开心地笑了,他说:“社会没有嫌弃他,今后他会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二包是村干部包。每名村干部负责人包教1-2人。双山东村王传国因盗窃罪判10年,因患有肺结核回来后无法干重活,回来后,村书记潘忠文积极找镇帮教协会与和民政办协商,为他办理最低生活保障,之后又为他在东港市安康找了一个看滩的活计,每月2000元左右。

    三包是组干部包。是本组有刑释解教人员的,村民组长责无旁贷,都落实包教任务,他们主要负责掌握信息,了解所包人员走向,动态和走势。特别是对于外出打工人员,他们都经常同所在施工队的工头或项目负责人保持联系,使帮教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外省、外市、外地,掌握在视野之中。而释解人员也通过电话、信件等同家中保持联系。组长们还利用其回家休假时找其谈心,从中了解一些情况,随时随地予以处理。刘店村一名村民组长得知他所包的释解人员所承包的土地同他人发生了争议,便出面调解使其免除后顾之忧,安心外出打工。

    四包是“三老”人员包。即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实施“零”距离包教。这部分人包的特点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反映出被帮教对象的情况。同时也能发挥这些人德高望重的特长,对其实施现身说法,言传身教。为此,效果也十分明显。王岗村退休教师高书生发现所包对象高某爱好书法,于是便同他切嗟书法开始,潜移默化地同他谈人生,谈理想,结果使他逐步改掉恶习,并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医生职业。现在他十分感谢高老师的教导,逢年过节还提着礼物拜访高老师。

    三、注重效果,实现“三有”“三安”目标

    无论做什么工作,措施是手段和载体,最终目的是达到预期效果。安置帮教也是一样,从领导关注重视这项工作开始,到制定制度,出台奖惩政策,落实“四包一”措施,最终使被安置帮教对象实现“三有”。“三安”目标即有房住、有活干、有钱花,从而达到“安其心”、“安其身”、“安定社会”的目的,以保持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有是有房住。有些释解人员在服刑或劳教期间,家里的房子年久失修,回来时不能住了,有的根本就没有房子住。针对这种情况,镇安置帮教协会同村建土地部门协商,采取倾斜政策,简便手续,降低费用。新房选址有困难,村里出面协调。几年来,保证了3名刑释解教人员盖了新房。民政部门还从困难户建房款中筹措出一部分资金,为3名生活有困难的帮教对象修好住房,达到了居住要求。

    二有是有活干。为了解决释解人员就业难问题。镇协会提出广开门路、广开财路、大力拓展就业空间。是农业户口的,按政策保证一份承包田。赶上二轮承包有地的,在服刑、劳教期间,土地集体不抽回,暂由亲属等代耕,回来时地归原主。没赶上二轮土地发包,即从集体留出的机动田解决。非农业户口,主要通过介绍打工等渠道解决。几年来,在镇建筑公司、个体小砖厂、小瓦厂、小酒厂等企业安置被帮教人员8名;开小店、做小生意的7名;养鸡、搞大棚生产5名、外出打工25名。使近三年回归人员大都有了稳定的职业。

    三有是有钱花。有地种、有活干、有项目,就不能没钱花。愁的是有的刑释解教人员年老体弱,身患疾病,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干不了什么,协会即建议民政部门给其中符合条件的2个人办理了低保,解决最抵生活保障问题。与此同时,重点对身强力壮、头脑活络人员,鼓励他们上项目,自食其力、自强不息,依靠自己力量脱贫致富,摆脱困境。2004年春,镇党委副书记、安置帮教协会会长听说刑释人员李远生要在镇政府所在地油坊村管辖的道边建一个洗车场,遇到了用电、用地麻烦。他当即会同综治部门,一块找到村,找到电业部门,及时解决了用地、用电问题,使李某的洗车场得以开张,现在他的生意干的越来越红火,几年下来有了一笔数目可观的积蓄。据说最近就要和自己心爱的姑娘喜结良缘。他很高兴,吃水没忘打井人,特意为镇政府制作了一面题为“公仆情深、自强不息”的锦旗,以表达对政府部门的感激之情。

    由于安置帮教工作保证了上述这“三有”,从而实现了“三个安定”。

    一是安定了其心。通过对释解人员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卓有成效的就业安置。进一步巩固监狱和劳教所对他们的改造成果,使其心彻底安定下来。太平村农民盖月红,因练“法轮功”走火入魔,曾到北京天安门广场滋事,受到法律部门制裁,被劳教两年。劳教期间,镇人大主席,高志军曾专程到马三家子劳教所看望她,鼓励其加强思想改造,争取早日走向新岸。对于组织上的关照,盖某牢记在心,解教后,回家一心一意搞大棚生产,一些外地狱友曾多次用“法轮功”来诱惑她,让她重操旧业,她都始终不为所动。现在成了本村知名的科技蔬菜大棚示范户,收入增加了,家庭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她从内心感谢党和政府对她的挽救教育,心也彻底安定下来。

    二是安定了其身。由于有了固定职业和稳定的收入,改变了生活环境和条件,使得许多刑释解教人员改掉了过去东游西逛和不劳而获的恶习,身子也安定下来。不少人还娶妻生子、安家立业,成了遵纪守法的公民。太平村农民田树东,10年前曾因抢劫、强奸罪被判刑。刑满后,在镇、村的帮教下,他决心痛悔前非,干一番事业。开始,他计划运用在狱中学成的铸造技术,在自家庭院办一个小型铸造厂。镇、村帮教干部到他家经过实地考察论证后,一致认为此项目投资太大,不切合实际。便帮他重新拟定新的计划。就是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水田、鱼塘资源发展种植业。村干部吴忠山、于显敏还帮他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出面调解了同刘店村两户农民发生的土地边界纠纷,使老田的种植业很快发展起来。2006年他种植的60余亩水、旱田喜获丰收,老田同时也收获了村民和家人对他的凉解,改变了以往的印象。他的事还被收录进东港电视台拍摄的“浪子情”专题片,老田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他认为是党和政府的安置帮教挽救了他,也挽救了他的一家。

    三是安定了社会。作好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也是保证实现社会安定的需要。对此,镇党委、政府想到一个深层次问题,这就是预防犯罪和减少犯罪,是最根本的帮教,或者说没有犯罪,就不用帮教。于是他们从青少年抓起,学校开设普法教育课,在群众集中场所—贸易集市开展法制宣传,对案件当事人以案讲法,以期达到学法、守法之目的。同时,还有一个特殊的角落,始终没有被遗忘,即在大墙内服刑人员,将来这些人回归社会后,还要接续帮教。于是帮教协会把教育的触角一直延伸至大墙内。镇帮教协会的领导和同志曾多次赶赴沈城马三家子和丹东等地去看望探视正在服刑劳教人员,鼓励他们安心改造,重新做人,争取有立功表现,早日走出大墙,走向新岸。一个偶然的事件,激发了镇领导对服刑人员的帮教灵感。2005年6月的一天,来自内蒙草原的辛秀丽要和正在服刑犯人刘健登记结婚的事,引起了镇党委副书记徐景玉的关注,他认为这是加强对犯人改造教育的良好时机,也是为以后的安置帮教工作埋下了伏笔和悬念。于是在请示市政法委领导同意并取得大力支持后,二进沈城,促成了这一段特殊的姻缘。丹东日报、东港通讯曾以大篇幅报道了这一不同寻常的动人故事,震动了大墙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深层次的帮教举动,不仅感动了服刑人员本人,也感动了社会,净化了人们的灵魂,有效遏制了犯罪,降低了违法犯罪率,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仅以去年为例,发生刑事案30起,治安案42起,分别比上年下降38.6%和31%。

    马家店镇安置帮教工作扎实健康运行和卓有成效的实施,不仅惠及被帮教对象及其家人,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祥和、安定的氛围。现在全镇上下社会和谐,经济待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006年被丹东市、东港市委、市政府评为“四五普法”先进集体、平安建设先进单位。截止去年末,全镇社会总产值达到6.6亿元,财政收入777万元,人均纯收入4348元,比往年有了长足的进步。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不断增幅的经济收入,为今后的安置帮教工作提供可靠的政治环境和雄厚的物质保证。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为社会全面进步,经济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法学网
辽宁法学会
锦州市法学会
安徽省法学会
济南法学会
浙江省法学会
河南法学网
河北法学网
中国普法网
中国宪政网
中国诉讼法律
北大法律信息网